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换届风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章 县委书记
河西县的现任县委书记黄俊生就是不愿意离开河西县的一个典型。尽管他不是河西本地人,但自从参加工作以后,除了刚参加工作的那两年在天簌市的另外一个与河西县紧邻的津河县工作过两年外,以后就一直在河西县工作,没有挪过地方。他从一般干部干到书记职务上,在河西一干就是将近三十年时间,不仅在河西县安家落户,而且在事业有成。爱人一家人都是河西县人,他自己的父母包括三个兄弟一个妹妹,也因为他的原因先后到了河西县。因此,有几次市委包括原来的天籁地委都准备调他离开河西到其他县工作,这其中有好几次他还是副县级干部,准备提拔到外地去任正县级职务,但他都以家里困难多负担重为由,明确表示不愿意离开河西而拒绝了。就是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之初,河西县的经济发展受到了空前影响,经济处于极度困难的时期,当时地委准备调他到其他地方工作,黄俊生也坚持不愿意离开河西。由于当时因为河西县各方面条件和其他县相比,要差一些,本人不愿意离开,组织上也就没有强行要求他离开,相反,还把他作为了能够在困难地方工作的典型。黄俊生能够当上县委书记,就与他在困难时候不离开河西县有很大的关系。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央一系列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不断推出,河西县的经济开始逐步走出低谷。黄俊生担任县委书记以后,在中央的大政策框架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河西经济发展的大胆举措,如鼓励民间集资办企业、鼓励机关职工到企业去参与投资入股、鼓励机关干部下海经商办实体、鼓励河西县干部群众对外招商引资等等。这些举措大大地激发了河西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经济、参与河西经济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些剌激经济发展的措施,也在河西县很快见到了成效,不仅把县内的民间资金全部调动起来了,而还吸引了大量县外、市外、省外甚至境外的资金来河西发展。县内原有的企业由于有了这些资金作相应的保障,有能力增加投入、更新设备、开拓市场,也很快壮大起来。
当然,黄俊生作为县委书记,主导出台的这些政策措施,难免没有会有一些和上面政策不相符的地方,但因为黄俊生在河西县的资历,天簌地区以及后来的市的领导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河西县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天簌地区(包括后来改地为市后的市领导)还把河西的一些做法当作经验向外地和更上级的领导介绍和汇报。
由于企业大幅增加,效益明显改善,特别是后来因为资源开发,引进了好几个规模上十亿乃至上百亿的企业后,不仅河西的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也呈几何状增长,仅几年时间,河西县的财政收入就成为天籁市仅次于天籁区的第一县,加上后来和他关系很不一般的高扬担任了天籁市委书记,黄俊生就更坚定了不离开河西的念头。
至于黄俊生与高扬的关系,河西县几乎没有人知道,就是天簌市,也没有多少人知道。
实际上,黄俊生与高扬之间的关系渊源,与我们已有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故事是基本上相同的(在写这个情节时,笔者也在反复思考,这是不是完全落入了俗套。但在认真地反复思考后,认为,这种落入俗套的故事,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大政治运动中,又确确实实比较普遍存在过。试想一下,在那场全国范围内的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中,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当权派”下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这些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当权派”后来又成批回到城里,要么官复原职,要么官升几级,最少也保证了原来的工作或是为退休找了一个拿钱的地方。因此,相同的故事在不同的地方发生也是完全正常不过的事。因此之故,笔者也就没有必要去有意规避这种常见的故事。而实际上,这种故事也是笔者亲身见识过的一件事)。在那场举世闻名、对当代中国乃至今天的中国都还有着巨大影响的政治运动中,高扬的父亲因为在一次会上的发言中,讲到了大跃进是盲跃进,完全脱离了实际,跃进的结果是完全给党的领导抹了黑之类的话,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后又从省城下放到天籁地区所属的平安县平安公社,也就是黄俊生老家所在的公社劳动改造。高扬的父亲到平安后,又被公社安排到黄俊生家所在的生产队。也是事有巧合,由于黄俊生的父亲一直是生产队长,不仅家里条件相对较好,而且在政治上也信得过。上面的人想,让高扬的父亲住在黄俊生这样根子纯正、政治可靠信得过的人家里,可以受到更好的劳动改造监督。而黄俊生父亲却是一个心地好、有远见、善把握的人,高扬的父亲住到他家后,黄俊生的父亲并不像上面的人想象的那样,对高扬的父亲严加看管,相反倒总是想办法尽可能地为高扬的父亲提供好的劳动、生活条件。在劳动上,作为一队之长,总是尽可能地给高扬的父亲安排轻松的活路;在生活上,也总是想办法让高扬的父亲能够吃好。加之黄俊生的父亲和高扬的父亲年龄都差不多,尽管两个人在很多方面没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但在一起相处时还是能够找到一些相同的话语。譬如在孩子的教育上,高扬的父亲就给黄俊生的父亲提出了很多极为有用的意见,并且给了黄俊生父亲以很深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在当时是极其反动的,但黄俊生的父亲作为那场运动中的小小受益者,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村人,在那种凡是知识都是反动的的... -->>
第二章 县委书记
河西县的现任县委书记黄俊生就是不愿意离开河西县的一个典型。尽管他不是河西本地人,但自从参加工作以后,除了刚参加工作的那两年在天簌市的另外一个与河西县紧邻的津河县工作过两年外,以后就一直在河西县工作,没有挪过地方。他从一般干部干到书记职务上,在河西一干就是将近三十年时间,不仅在河西县安家落户,而且在事业有成。爱人一家人都是河西县人,他自己的父母包括三个兄弟一个妹妹,也因为他的原因先后到了河西县。因此,有几次市委包括原来的天籁地委都准备调他离开河西到其他县工作,这其中有好几次他还是副县级干部,准备提拔到外地去任正县级职务,但他都以家里困难多负担重为由,明确表示不愿意离开河西而拒绝了。就是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之初,河西县的经济发展受到了空前影响,经济处于极度困难的时期,当时地委准备调他到其他地方工作,黄俊生也坚持不愿意离开河西。由于当时因为河西县各方面条件和其他县相比,要差一些,本人不愿意离开,组织上也就没有强行要求他离开,相反,还把他作为了能够在困难地方工作的典型。黄俊生能够当上县委书记,就与他在困难时候不离开河西县有很大的关系。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央一系列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不断推出,河西县的经济开始逐步走出低谷。黄俊生担任县委书记以后,在中央的大政策框架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河西经济发展的大胆举措,如鼓励民间集资办企业、鼓励机关职工到企业去参与投资入股、鼓励机关干部下海经商办实体、鼓励河西县干部群众对外招商引资等等。这些举措大大地激发了河西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经济、参与河西经济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些剌激经济发展的措施,也在河西县很快见到了成效,不仅把县内的民间资金全部调动起来了,而还吸引了大量县外、市外、省外甚至境外的资金来河西发展。县内原有的企业由于有了这些资金作相应的保障,有能力增加投入、更新设备、开拓市场,也很快壮大起来。
当然,黄俊生作为县委书记,主导出台的这些政策措施,难免没有会有一些和上面政策不相符的地方,但因为黄俊生在河西县的资历,天簌地区以及后来的市的领导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河西县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天簌地区(包括后来改地为市后的市领导)还把河西的一些做法当作经验向外地和更上级的领导介绍和汇报。
由于企业大幅增加,效益明显改善,特别是后来因为资源开发,引进了好几个规模上十亿乃至上百亿的企业后,不仅河西的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也呈几何状增长,仅几年时间,河西县的财政收入就成为天籁市仅次于天籁区的第一县,加上后来和他关系很不一般的高扬担任了天籁市委书记,黄俊生就更坚定了不离开河西的念头。
至于黄俊生与高扬的关系,河西县几乎没有人知道,就是天簌市,也没有多少人知道。
实际上,黄俊生与高扬之间的关系渊源,与我们已有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故事是基本上相同的(在写这个情节时,笔者也在反复思考,这是不是完全落入了俗套。但在认真地反复思考后,认为,这种落入俗套的故事,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大政治运动中,又确确实实比较普遍存在过。试想一下,在那场全国范围内的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中,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当权派”下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这些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当权派”后来又成批回到城里,要么官复原职,要么官升几级,最少也保证了原来的工作或是为退休找了一个拿钱的地方。因此,相同的故事在不同的地方发生也是完全正常不过的事。因此之故,笔者也就没有必要去有意规避这种常见的故事。而实际上,这种故事也是笔者亲身见识过的一件事)。在那场举世闻名、对当代中国乃至今天的中国都还有着巨大影响的政治运动中,高扬的父亲因为在一次会上的发言中,讲到了大跃进是盲跃进,完全脱离了实际,跃进的结果是完全给党的领导抹了黑之类的话,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后又从省城下放到天籁地区所属的平安县平安公社,也就是黄俊生老家所在的公社劳动改造。高扬的父亲到平安后,又被公社安排到黄俊生家所在的生产队。也是事有巧合,由于黄俊生的父亲一直是生产队长,不仅家里条件相对较好,而且在政治上也信得过。上面的人想,让高扬的父亲住在黄俊生这样根子纯正、政治可靠信得过的人家里,可以受到更好的劳动改造监督。而黄俊生父亲却是一个心地好、有远见、善把握的人,高扬的父亲住到他家后,黄俊生的父亲并不像上面的人想象的那样,对高扬的父亲严加看管,相反倒总是想办法尽可能地为高扬的父亲提供好的劳动、生活条件。在劳动上,作为一队之长,总是尽可能地给高扬的父亲安排轻松的活路;在生活上,也总是想办法让高扬的父亲能够吃好。加之黄俊生的父亲和高扬的父亲年龄都差不多,尽管两个人在很多方面没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但在一起相处时还是能够找到一些相同的话语。譬如在孩子的教育上,高扬的父亲就给黄俊生的父亲提出了很多极为有用的意见,并且给了黄俊生父亲以很深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在当时是极其反动的,但黄俊生的父亲作为那场运动中的小小受益者,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村人,在那种凡是知识都是反动的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